古代五更分别是几点
古代所指的五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单位,由24小时分为五个夜晚,每晚四个时辰,其起点为晚上七点左右,终点则是凌晨五点左右,五更制度流行的时代是从唐朝开始至民国时期结束。“五更”这个词语来源于《周礼·天官·五瑞》的记载,被用来指代长夜分为五段的制度。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
那么,在古代五更的分界点,究竟是几点呢?从理论上来说,每个时辰应该是两小时,从七点算起,五更结束时间应该是凌晨五点,这样的话,每个时辰的分界点应该是晚上七点、晚上九点、晚上十一点、深夜一点和早晨三点。但是,实际上每个朝代和地区的五更划分方法略有不同。
在唐朝,五更开始时间为日落之后,也就是晚上六点到九点之间,到凌晨四点结束,划分为四个时辰:初更、二更、三更和四更。其中,初更开始于日落后,约在晚上六点到七点之间,结束于晚上九点。而在初更之后是二更,开始于晚上九点,结束于晚上十一点;三更开始时间为晚上十一点,结束于深夜一点;最后,四更开始于深夜一点,约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结束。
不同于唐朝五更制度,明朝的五更制度是由晚上七点开始的,每个时辰为一个时辰,即晚上七点到九点为初更,九点到十一点为二更,十一点到一点为三更,一点到三点为四更,最后三点到五点结束为五更。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
而在南朝和北朝的时候,五更制度采用十二时辰的方式,而非四时辰或五时辰,但五更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与唐朝的五更制度相同。
随着时间推移和地域文化的不同,五更制度的分界点可以说是千差万别,但概括起来,大部分时候五更以晚上七点到凌晨五点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,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,其中再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区,细分出四个或十二个时辰,从而实现每个夜晚的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分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