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中干有哪些意思
干,古代汉语中一个多义词,充满了各种神秘的意象,具有诸多意义,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:
1. 指射箭:古代战争中是一种常见的兵器,干也有射箭这一狭义义项,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兵卒尽,独与数十骑奋击,以雪前耻,从重围中干过,一身数十创。”可以看出,其指箭矢的直线向前飞行,再结合一些成语如万箭穿心、箭无虚发等,我们对干在这一意义容易形成联想。
2. 指干预、阻止:这一意义强调的是在人们的行动中扮演某种角色,如《诗经·小雅·谷风》中,就有“我舒车干,言笑晏晏”,意思是“我舒服的车子阻止了他,他便放下了防备,变得诙谐幽默”。
3. 指生长、茂盛:干还有植物的茎干这一意义,在《离骚》中“茍有华首,必生实辞。实辞者,天之素兮。”可见干指植物的生长和茂盛。
4. 指坚硬、干燥:干也有硬、枯燥的意思,如《逸周书·商书》中“灌土干枯”,“干枯”的意思就是“枯燥无味、极为乏味”,这里强调的干则指乏味。
5. 指行为、做某事:干也有行为,做某事的意思,比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求其放于身,其事也干;或命之曰止,无行也止。”中“其事也干”的“干”指的就是做某事。
以上就是干在古文中的一些常见意义。虽然干的意思多种多样,但是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广泛、深厚,贯穿于古代文化、历史以及各种文学作品,有较为丰富的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