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眼目的目的成语
成语,是中国语言中最为独特和典型的语言符号,它具有概括和深刻的意义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在各种成语中,有很多涉及到眼目的目的成语,本篇百科将针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。
“目不见睫”,这是一句用于形容人在看到自己的错误时不自知,置身其中的成语。该成语出自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天下为茶,则吾何人行!吾坐而不见仁义之士,听而不见善言之士,唯所欲是听,目不见睫。”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
“目光如炬”,是形容人的眼神极为炽热和炯炯有神,能够洞穿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真相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小宴》:“硕人千秋,子孙保之。目光如炬,言笑晏晏。”
“目不转睛”,是形容人非常专注和全神贯注,不轻易分神的成语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《诸葛亮集·雅量》:“孺子出学门,过客问讯,不闻不答,举目不转睛。”
“目不斜视”,是指一个人行动端正,从不偏离正道,非常遵纪守法的成语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一年》:“燕在外也,君子冠之,礼也;后之,宾也。中行而从,礼也。一人而饮食,中国也;目不斜视,廉也。”
“三瓣虫眼”,是形容眼睛如同虫子般渺小,并不实际或有用的成语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代王羲之的《蜀碑》:“此东门府子所居也,谓之三瓣虫眼。东南隅尔罘山麓,通往越方,梁武帝时,九折,神折攒空,峭势若削,莫敢须臾视半眼。”
总之,在汉语中,与目有关的成语有很多,主要涉及到人的眼神,行为和态度,有些成语流传甚广,应用广泛,成为许多名言佳句和人们常用的口头语。以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,更多的成语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。